新会陈皮的行商历史

  相传,新会专门种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到明代,有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,也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。清代乾隆、嘉庆年间,新会葵商在重庆、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、悦隆等9家"隆"字商号,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。


  清末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的《新会乡土志》记载,新会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。在1912年前后,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,兼营葵扇的商号5、6间,它们集中于会城河以南贤洲街一带(今冈州大道中原贤洲路段)。其中的一些大户还在上海等地开设批发店,这些大户不少是经几代人的传承。其中以刘怡记(最初叫刘全记),清乾隆年间(1736--1795)开业,生意较大,较为著名;而小户在本地或广州卖货。


  当时,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、重庆、广州3个主要市场,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。抗日战争前,新会每年产新会陈皮量约700吨,仍未能满足全国各地需要。县志记载,1945—1949年经营陈皮大户有刘怡记、林恒利、伍合盛、履和等15户。


  这样大批量的新会陈皮,由各商号向小贩收购后,再行分销、批发和零售,而小贩则到全县各乡村作零散收购。每到冬至前后,小商贩就携备片糖,按质论价与人换购柑皮,叫"柑皮换糖"。抗战胜利后,有些小贩,更携备花生油下乡换购柑皮,叫"柑皮换油"。而也有带备火柴、牙膏等生活用品的小贩,下乡换购陈皮,称作"柑皮换生活用品"等等。


  历史上,一般每斤干柑皮,可换片糖五六斤,如果遇着柑皮涨价,可换到十五六斤。一斤上等皮最高价时,可换到6斤生油。而柑皮与稻谷的比价,通常为一担  头红皮可换稻谷15-20担,高峰期一度换稻谷110担。而非新会产的,每担仅值四五元,而新会柑皮上等的每担值100多元,最差的也值十四五元。


  几个世纪以来,新会陈皮飘香海外,闻名遐迩。新会柑种植历史悠久,在历史上被定为贡品,享誉华南、港澳台、美加、东南亚等地。


  新会人对新会陈皮怀有一份特别情感。新会陈皮也成了旅外乡亲时刻不能忘怀的乡情。传说新会陈皮出了南岭其味就越香,带到国外就更香。


  清末《新会乡土志》记载:"(陈皮)岭北人甚重之,盖经北方霜雪地,香倍于常。"新会陈皮越陈越香,越远越香,乡情也正如新会陈皮一样,旅外乡亲离乡越久越远就越浓。


  可能的话,侨胞们都会回乡省亲,为自己,也为人所托带些新会陈皮。在乡亲眼里,陈皮就是牵挂,就是祝福,就是平安;在海外游子心中,这陈皮就是家乡,就是亲情,就是眷恋。


Copyright © 2023 江门市邑葵陈皮有限公司- WWW.YIKUICHENP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商家资质 粤ICP备16025742号-1 粤公网安备44070502000411号